哈尔滨兆麟小学老教学楼的历史沧桑
2015-01-20 15:49:38 点击:
哈尔滨有许多“老房子”,孤寂地坐落于城市的街头巷陌,历经世事,饱经风霜,默默地见证着一座城市的过往,她们的沧桑,就是一个城市和一个时代的沧桑。重读这些老房子就是重读我们所栖身的这座城市的历史。让我们带停下脚步,驻足观赏,一起听那老房子的老故事——
典雅华丽的欧式建筑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哈尔滨这座拥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一幢幢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带有中西方元素的不同风格建筑,成为城市的名片,让哈尔滨的普通市民而感到自豪。位于哈市道里区地段街194号的兆麟小学老教学楼就是其中一座。
兆麟小学老教学楼建筑风格很独特,主校舍是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非常典雅、华丽。整幢楼的平面为矩形与圆形结合,主入口处设有门廊和宽敞的台阶,门廊拱柱线条流畅,双折坡檐装有盔形穹顶,显得美轮美奂。
老房子本身有很多故事,这幢老楼几易其主,内幕就更复杂。有人说,这幢楼曾经是原中东铁路的希尔科夫公爵的私邸,由俄罗斯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由于设计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整幢建筑更充满了欧洲风格。随着日本入侵,这里成为“东本愿寺桃山寻常高等小学”,这座欧式风格建筑就成为日本人进行思想灌输的场所。
兆麟小学历史悠久,能够在这里读书,往往让其他小朋友羡慕。除了用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名字命名外,单单拥有这样一座以文艺复兴风格为主调的漂亮校舍,就足以让孩子们自豪。这幢老房子已经成为哈市的一张名片,印证了那个时代哈尔滨主流建筑物风格。
老建筑里的老故事
据记载,1909年1月20日,日本人在埠头区开办东本愿寺附属小学校,这是日本人在哈开办的第一所小学校。1910年,他们在兆麟小学现在的位置兴建了新校舍,并于次年2月竣工。新校舍建成后,他们将东本愿寺附属小学校迁至这里,改称为“东本愿寺桃山寻常高等小学”。从此,这里就成为日本人在哈进行思想灌输的主要场所。
日本东本愿寺桃山寻常高等小学也招收中国孩子,当然都是汉奸和富贵人家子弟。在东本愿寺桃山寻常高等小学里学的是日语,教出的孩子满脑“满日亲善”、“ 日本关东军拯救了大满洲”之类思想,为日本长期侵占中国、奴化中国人培养汉奸。
有关东本愿寺桃山寻常高等小学的史料留存很少,那些充满军国主义思想灌输的方式大多无从考证。曾经对伪满时期教育有研究的果先生说,那时的东本愿寺桃山寻常高等小学对学生进行驯服教育,不仅要学会日式礼节,还要统一穿类似日本军服的校服,学校里对话一律是日语。有的中国孩子交流不方便,改用汉语,马上遭到训斥。学校内俨然是日本国一样,对天皇画像要三拜九躬,面对东方表示效忠天皇。
日本关东军投降后,在校读书的日本孩子随父母撤离哈尔滨,老师也随即离去,昔日热闹的小学难见一个人影。当时哈尔滨维持治安的管理人员和地方士绅商量后,决定将学校改称公园小学,接收当地失学儿童。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进入哈尔滨后,在重建地方政权时,为纪念牺牲的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经有关部门批准,将公园小学改为哈尔滨市兆麟小学。距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
郭沫若曾亲笔题写校名
兆麟小学历史悠久,它经历了中华民国、日伪统治和新中国三个时期,见证了历史变迁的每一个节点。时至今日,虽已近百年,校舍仍不失为精美建筑,依然光彩照人。
据记载,兆麟小学校的校名是1953年5月由该校柳千程老师写信请我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从去信邀请到回复,仅几天的时间就收到了郭沫若先生的亲笔题字。当时全校师生十分兴奋,还为校名落成举行简单的仪式。
哈尔滨市委距位于兆麟小学并不远,但我的同事小诸送儿子上学,往往需要用半个钟头时间。因为这里每天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十分热闹。小诸的儿子过去很任性,但在兆麟小学上学后懂事多了。我笑道,这是学校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培养孩子成为有独立能力的人,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如今,兆麟小学是省级标准化学校,在教育界独领风骚。近年还重新修建了教学楼,希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让孩子们实现梦想。
这时,我不由想起自己儿时在村办小学读书时的情景:破旧的校舍、泥泞的操场,冬天冻得手都伸不出来,但是我通过刻苦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在漂亮的老房子里读书、成为这座名校的学生固然是幸福的,最终还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为有用之材!
▲重新装修前的兆麟小学
▲重新装修后的兆麟小学
▲兆麟小学外悬挂的历史建筑标志
▲日本东本愿寺桃山小学时期照片
▲兆麟小学老教学楼窗口处的精美雕花
